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炭园情怀
左移动 右移动
企业历程(三十六)
企业历程(三十二)
企业历程(三十一)
企业历程(二十九)
企业历程(二十六)
组建吉炭附属企业总公司(之十八)
创业者的脚步——忆我在201厂初期的那段时光
我在“二零一”难忘的四年

企业历程(三十六)

部局领导与专家来厂指导工作:     1955年4月14日,苏联有色冶金部对外联络司巴务林、杨申、巴布洛夫等专家,在重工业部基建局宋局长、有色管理局孙副局长、有色冶金设计院靳副院长的陪同下,来厂检查指导工作。冯铭厂长代表工厂汇报了建厂情况。工厂专家组成员、工厂各级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冯铭指出;“201厂的建厂工作,在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关系支持下,工作进展顺利。但,当年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还有少量国外设计施工图纸未到,两千多个设备部件未到等问题。”根据施工情况,提出了继续聘请生产专家和要求苏方提供相关资料等。针对国内、国外制造的设备在供给上存在的问题,苏方代表和部局领导都给予了答复。会上还决定,重工业部在201厂设有工作组,加强对201厂建厂工作的领导。
  • 作者:李军     1985年是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大发展的一年,在吉炭总厂的扶植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紧密围绕为总厂服务、为总厂配套的原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经过公司紧张的筹备,1985年10月1日,由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投资兴建的总面积1600平方米、大小房间31间、设有高中档客房的新宾旅店开张营业,有效地解决了吉炭和劳服公司来往客人的需求,也为哈达湾地区增加了新的服务项目,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使吉炭劳服公司的服务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吉炭劳服公司的职工,大多数都是吉炭总厂的子弟,经过下乡、返城,大多数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很多人都是与父母挤在一起居住。根据吉炭劳服公司的发展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为了解决青年的安居问题,经公司研究决定,拨款兴建职工住宅。经协商,总厂决定把厂宅的一块土地拨给劳服公司建职工住宅。1985年11月,由吉炭劳服公司兴建的2栋职工住宅竣工,126户职工喜迁新居,当时在全市乃至全省劳服系统也是首屈一指,实现了劳服职工安居的梦想。这些都是与吉炭总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分不开。     为了扩大劳服公司的生产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1985年5月,吉炭劳服公司电炭厂进行了扩建改造。对压型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压型工序得到了完善,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压型质量。同时新建了配套系统,实现了配料的自给自足,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1985年,吉炭劳服公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年底,吉炭劳服公司石墨厂投资49.75万元、建筑面积1472平方米的机加车间和造价17.26万元、面积1950平方米的焙烧炉大棚及6台焙烧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至此,吉炭劳服公司围绕吉炭总厂配套生产和服务的基础基本形成,从安置型的企业逐步过渡到生产型、服务型企业。
    890
    2017-02-22
  • 作者:李军     随着发展和知青就业形势的需要,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紧紧围绕吉炭总厂的配套服务,不断开设新的产业和上马为吉炭服务的配套产业。在吉炭总厂的支援和扶持下,吉炭劳服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1985年1月27日,吉林炭素厂以吉炭发(85)6号文件任命李海同志为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     为不断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要,提高劳服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985年2月,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工序到班组、车间,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一切工作都遵循质量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一丝不苟地去做,使全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学、学技术活动的开展。1985年3月,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决定成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3月27日,吉炭劳动服务公司以吉炭劳字(85)第4号文件发出《关于成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通知》,李树林为主任委员,陶玉观、李海、杨文林、刘俊芳为副主任委员,张春生为秘书长。委员会下设工艺、机械、电气、土建、5个小组。     随着哈达湾地区的发展,餐饮服务不完善的矛盾日益突出。1985年5月6日,经吉林市工商局批准,吉炭劳动服务公司迎春园饭店正式开张营业,安排职工16人。迎春园饭店的营业,为哈达湾地区完善服务、推动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管理得当、经营有特色,迎春园饭店成为哈达湾地区的一大特色企业。     根据广开就业门路、围绕吉炭总厂服务的宗旨,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把为总厂配套放在首位,按照总厂的需要,扩大服务能力。1985年7月4日,经吉林市工商局批准,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兰天服装厂开业,安排职工20人。主要是为吉炭总厂加工工作服和劳保产品,兼顾社会服务。     1985年7月,为使松江电极厂得到快速发展,知青劳动服务公司的造血机能,吉林炭素厂办公会议决定将吉林炭素厂306车间的905工段转交给吉炭快递服务公司管理,以知青松江电极厂生产石墨制品的能力,解决了电极厂生产石墨制品的短板。     随着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经吉炭总厂同意,决定建设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综合楼。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投资100万元、总造价111.2万元、建筑面积4723平方米的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办公大楼竣工。1985年8月15日,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机关科室迁入新办公楼办公。这标志着吉炭劳服公司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的支持下,特别是在吉炭总厂的无私援助下,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843
    2017-02-17
  • 走上新的战斗历程 作者:陈月楼(原201厂机械工程师,已故) 1952年4月,我离开东北青城子铅锌矿,来国家重点工程单位——吉林201厂工作。“五一”刚过,我便兴高采烈地进厂报到。当时接待我的是副厂长周诚斋同志,他向我介绍了工厂初期建设的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对我说,炭素行业是目前国内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基础项目。当时我听后,心情十分激动,一想到自己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便感到无比的自豪。 后来我的工作被安排在了设备科,当时的负责人是王鹏翔和雨苍两位领导,我与工程师车启昌和林绍淳等同志一起办公。我们当时的办公地点就在“小五楼”(即现在的工程公司办公楼),由于住宿条件有限,我们只能白天在办公室里办公,晚上便直接睡在那里,虽然有点苦,但大家的积极性却都很高。那时同我们科经常有接触的还有田本良、邹昌鹿、于世庚、程三友等一些同志,偶尔闲暇之余,我们便在一起谈天说地。大家也纷纷表示,201厂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的156项之一,能亲身参与其中都有种骄傲和自豪,在建过程中经历些艰辛,根本算不了什么。特别是当我们后来得知,中央在研讨201厂的建设规模、发展方向时,周总理都听取了汇报并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每个人都更加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战斗的姿态去迎接每一项工作任务。
    1570
    2017-02-08
  • 第二任厂长到职——     1952年12月30日,东北有色局以(52)色人字1014号文件,调团中央机关人事处处长冯铭就任201厂厂长,刘洪涛调任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基建处处长。
    1007
    2017-02-08
  • 作者:胡浩(原吉林炭素集团公司教培中心主任)     二零一厂是国家一五期间确定的156个建设项目之一,是由前苏联援建并由苏联莫斯科铝镁设计总院承包设计的,同时苏方还承担技术培训和投产时期的技术指导工作。 1952年,苏方提交给我厂扩大的初步设计,并确定了工艺流程,主体设备、劳动组织和技术骨干培训的意见。 新建工厂需要一大批技术人才,以适应生产需要。1952年5月,东北有色局副局长孙鸿儒决定,由抚顺301厂、苏家屯铝加工厂分别抽调120多名有技术基础的人员前往苏联学习各种专业技术,培养技术力量;同时在抚顺成立由东北有色局举办的俄语训练班,专门培训这批去苏联实习的人员学习俄语。随后,任命哈尔滨101厂厂长韩赋为俄语训练班主任,调我和刘汉一、王旭川三人为教师,并决定我们三人同时出国实习。后经一年多的学习和努力,我们对一般生活用语和技术术语都能基本掌握,借助词典还能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和资料。 当时厂内派出了由范景波、李圣华、桂竟先、杨国华、刘丕炎、薛克琛、孔昭瑞、曹诚一、欧诚华、李茂新、张立尚、于祥佩、朱长才和我等15人。15人中有13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大专和中专毕业生。实习队的负责人是范景波,并由范景波、张立尚、于祥佩三位同志组成党支部,李圣华、欧诚华和我组成团支部。 我们当时在萨坡罗斯电极厂实习,该厂属于先进企业,是苏联最大的炭素厂。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好,产量耗能低,环保条件优越,经济效益高。这个厂的总工程师哥鲁吉诺夫是苏联电极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也是援建我厂时的专家组组长。 实习是按照两国政府签订的协议进行的。有的人跟随总工程师学习工作,有的人跟随副总工程师学习工作,还有的学习其他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习计划,实习共分三个阶段。 1.认识实习。就是按工艺流程的主要岗位做全面实习,大约要3个多月的时间。主要是学习工艺流程、操作规程、设备的种类和结构性能等,达到对电极生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专业实习。在全面了解电极生产工艺后,根据每个人的培养目标,开展专业技术学习。主要是系统学习主任工程师萨哈罗娃讲授的碳到石墨生产工艺理论,同时结合工厂科研课题及试验报告进行讲授。 3.模仿实习。用2个月的时间,按每个人的实习计划要求,跟自己的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如何当总工程师、科长、车间主任等,主要学习技术生产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实习期间,苏方十分关心我们的生活,经常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为我们借阅各种学习资料,教授我们学习俄语,休息日还派共青团书记陪我们去游览名胜古迹。实习期间,我们真的很快乐,永生难忘。 在其后一年多的实习日子里,我们和工厂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人之间建立起很深的感情,同时我们中国实习生也博得了他们的好评。他们都说:“中国人勤奋好学!”在临别的时候,他们到车站欢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不胜眷恋的感激之情向他们告别。 6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在苏联实习的那段往事,我至今仍难以忘怀。到(前)苏联去实习,是我人生第一次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以往的电极生产知识门外汉,到初步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整个过程,受益匪浅。如今每每回忆起来,记忆犹新。那充实且快乐的实习经历不但为我们那些同志们一生献身炭素事业打下了基础,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世界友人们的热情与真挚。
    1729
    2017-01-16
  • 作者:大华  涛子 对于家住吉炭山上小区91岁的老人逯淑琴来说,虽然相依为命的老伴20几年前早已撒手而去,一辈子无儿无女,但她的晚年却始终沐浴着幸福和阳光。因为在她的生活中有一名吉炭集团公司名字叫做闫海涛的普通员工一直把老人当生母一样照料,用他的真情书写出老人温暖的人生。 一次偶然,与老人结缘 事情要回溯到1984年春节前夕,当年单位在节前给每位职工发了10斤带鱼,而在本单位退休的逯淑琴老人家住距离单位10公里远的维昌街,身体也不好,无法前来取鱼。那年仅24岁的闫海涛知道了这件事后,便主动找到单位领导说:“逯师傅年岁大了,又没有儿女,要不我给她送去吧……”就这样,下班后他拿上鱼,骑着自行车直奔老人家。那年冬天特别冷,他事先也只从单位同志口中了解到逯淑琴老人家的大概位置。人生地不熟,东打听、西打听,一直到晚上7点多才找到了逯淑琴家。进屋后,闫海涛连冻带饿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半天才暖过来。见逯淑琴老人居住在一户仅有10几平米的平房里,由于缺柴屋里的温度低得冻人,墙上挂满了白霜,不大的土炕上还躺着一位60多岁的老伴,闫海涛心里顿时沉甸甸的。后来经他问询才了解到:逯淑琴老伴患半身不遂多年,老两口没儿没女,相依为命,一个月100多块钱退休金,既要维持家庭生活,还要为看病抓药,有时不得不依靠糊火柴盒贴补家用。从逯淑琴老人家回来后,闫海涛的眼前便总抹不去老人那悲苦的神态,帮助老人的想法油然而生。 主动承担起无助老人的家庭 闫海涛是个热心人,也是个急性子。自打第一次登门后没几天,他便又一次来到了老人家中。逯淑琴老人见是闫海涛先是一愣,后来在知道了他来意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回过神来的老人紧紧握住闫海涛的手,激动得久久不能平复。后来闫海涛在当天就把老人的屋里屋外彻底收拾了一遍,连院子里的积水和垃圾都清理了,整整忙活了一天。由于老人住的是平房,经济条件又差,一天只在做饭时烧两次火,屋里冷的站不住脚。为解决老人的取暖问题,闫海涛又忙着联系单位协助想办法。后来经联系,得知单位以前在孤店子农场烧锅炉时剩点煤底,他马上找来一辆车,又联系上了几个朋友赶到农场,扒开厚厚的积雪翻找煤底。可是时间久了,积雪和煤都冻在了一起,他们就用尖镐刨,再一点点地筛选。从早上8点多,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才终于把煤拉回了家。老人见他们累成这样,又感激又心疼,说什么也要留他们吃饭,却被他们婉言谢绝了。打那以后,闫海涛一有时间就往老人那跑,每月按时把退休金送去,担水、劈柴、买粮、求医问药的事也全都承担了下来。 除了上班,照顾老人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的身体也日渐衰弱。1987年夏的一天,闫海涛算计着逯大娘家的粮食吃的差不多了,下班后就立即赶往她家。但当他推开房门时便感觉不对!以往他一进屋,就能听到老人热情的招呼声,而这次却一点动静也没有。走进屋后,他看到逯大娘盖着被子躺在炕上,老伴守在一旁,因为身体行动不便,急得直抹眼泪。见闫海涛来了,老人像看到了救星一样,忙对他说:“你大娘好几天没怎么吃东西了,你快帮忙想想办法吧!”见此情况,闫海涛忙一边安慰老人别急,一边去邻居家借了手推车,推着逯淑琴老人去了医院。由于病情较重,老人当晚便住进了医院。安顿好一切后,他又急忙回到家中给逯淑琴的老伴做了饭。此后的一星期里,闫海涛更是起早贪黑忙着在两位老人之间两头跑。逯大娘病愈回家后,看见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老伴又被闫海涛照顾得十分周到,感动得哭出了声,连声对闫海涛说:“谢谢你孩子,真的难为你了……”而闫海涛听到后则信誓旦旦地对二位老人说:“大爷大娘若不嫌弃的话,以后就把我当亲儿子吧,我照顾你们一辈子!” 婚后小两口共同伺候老人 1985年,闫海涛与妻子张雅兰结婚了。在两人谈恋爱时,闫海涛就对张雅兰说:“我有两个母亲,两个父亲,咱都要对他们好。”因为此前张雅兰早就听说过闫海涛帮助逯淑琴老人的事迹,此时又见到闫海涛的认真劲,便对他说:“你就放心吧,我知道该怎样做。”此后,小夫妻便一同伺候老两口。 1986年,闫海涛的孩子出生后,他和妻子便经常在节假日里带着孩子去看望逯淑琴老人。多年来,几乎每逢重大节假日,一家三口便带上米面油肉,探望老人。与老人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带着老人一起逛公园,让老人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天伦之乐。一晃20几年过去了,闫海涛夫妻始终如一的照顾着逯淑琴老人的生活,而他们的行动也得到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支持,全家人都热忱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和方便。 帮助老人喜迁新居 因为逯淑琴老两口常年居住在破旧的平房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越来越不方便,闫海涛考虑他们的生活现状,1993年向单位提出了改善老人住房的申请,随后引起了单位的重视。没过多久,厂内便给二位老人调整了住房。为了让老人在新居中生活得愉快、舒心,单位领导又协助送来了油漆、涂料。闫海涛组织亲朋好友,把房间进行了粉刷,还根据老人生活实际需要,设计安装了橱柜,更换了相关器皿。为了让尽快搬进新居,他跟妻子为老人收拾房子,一忙就是半宿。待搬家时,即使老人没有什么东西,他还是雇了一辆汽车,把二老人高高兴兴地接进了新居。 1994年9月,逯淑琴老伴病重,住进了医院。闫海涛不放心让逯大娘护理,特意请了几天工龄假,不分黑白地守在老人床前。由于老人卧床时间过长,身体又胖,身上长了褥疮,闫海涛就去市里买来气垫,每隔1小时就给老人翻一次身,并经常擦洗,按摩。后期由于老人的病情严重,大小便失禁,有时接的不及时,弄得哪都是,但闫海涛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及时为老人擦洗,更换衣物,同病室的患友见了都不禁赞叹老人有这么孝顺的好“儿子”。后来老人因病去世后,闫海涛又忙前忙后张罗着直至将老人平安“送走”。 不久后,经过闫海涛的精心照料,逯淑琴老人的精神状态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恢复了往常。老人单身后,闫海涛更是一抽出时间就去逯大娘那看看,帮她做些家务,陪她说话唠嗑。 这些年来,闫海涛也曾面对过许多非议。有人对他的这种做法冷嘲热讽,有人说他精神不正常,更有甚者,说他心术不正,贪图逯淑琴老人的遗产。面对这些声音,闫海涛从未动摇过照顾逯淑琴老人的决心,一如既往地让这个爱心故事继续延续着。与此同时,闫海涛多年来无偿照顾逯淑琴老人的事迹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先后被评为“吉林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好市民”、“雷锋式的好青年”、单位“十佳青年”等光荣称号。 每当有人竖起大拇指赞扬他的行为,闫海涛却总是谦虚的说:“我做的这些其实微不足道。只是当我每每看到逯大娘那股高兴劲,我的心里就觉得敞亮!”
    1620
    2017-01-13
  • 第二次地质勘测——     由于第一次厂区地质勘测时,对地下水和土壤试样经有关科研单位分析,地下水有腐蚀性,土壤耐压力较差,苏方决定对厂区进行第二次水文地质勘测。从8月至11月,由东北有色局地质室陈俊等同志负责,按苏联专家提供的地质调查大纲进行。     
    943
    2017-01-11
  • 作者:李军     为了加快劳动服务企业的发展,巩固劳服企业以往取得的成绩,在吉炭总厂的大力扶植、帮助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壮大。为了适应劳动服务公司的发展形势,加强劳动服务公司的领导力量,1984年2月13日,吉林炭素厂抽调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组成了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任领导班子。     1984年2月13日,吉林炭素厂以[吉炭发(84)6号文件]任命:李树林同志为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     根据新领导班子的谋划和安排职工的需要,1984年6月12日,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扩大劳服的生产能力,解决知青的就业岗位问题。为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劳服生产能力,解决知青就业,决定依附吉炭总厂优势,利用总厂资源、技术,成立吉林松江电极厂。     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对职工生产技术的要求也随之加大,为了加强对新工人的培养和使用,1984年6月12日,根据[劳动人事部(83)第46号文件]及[吉林省劳动局(83)7号文件]、[吉林市劳动局(83)1号文件]《关于颁发工人技术考核的暂行条例》通知精神,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了技术考核领导小组,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学技术、通职能、精通本职工作的大练兵活动,并对全体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技术考核。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学技术、懂技术、懂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为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尖子、骨干,是广大职工提高了岗位技能。     为了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增强企业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党委给吉林市委组织部提交了《关于建立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党的委员会的请示》。1984年8月6日,中共吉炭党委以[中共吉炭发(84)第25号文件]转发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关于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建立党委请示报告的批复》,同意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党委,隶属吉林炭素厂党委领导。     1984年10月4日,中共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第一次党代会召开。选举了孙庆、杨文林、李树林、刘俊芳、于德生、周兰坤、边人权7名同志为中共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孙庆同志任党委书记,杨文林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同时选举产生了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第一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于德生、徐化良、车永奎、边人权、邵素文5名同志组成,于德生同志任纪检委书记。     到1984年底,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得到了吉炭总厂和广大职工的全力支持,已经由79年的3厂2队发展为拥有16个基层党委,14个党支部,115名党员,职工总数达到2549人,集农、工、商、餐饮、托幼为一体的大型劳动服务企业。  
    928
    2017-01-03
  • 甲(中)乙(俄)双方组成工程管理委员会——     建设生活区之初,由于甲乙双方缺乏经验,工作很不协调。虽然双方曾经建立过联合指挥部及联合办公室一类的联合指挥机构,但仍然有些矛盾不好解决。     省、市委对此非常重视,在省委书记富振生和市委秘书长闫建富的主持下,于1952年8月18日,甲乙双方成立了工程管理委员会,召开了0650(201厂)工地第一次工程管理委员会并通过了决议。     决议规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甲方厂长任第一主任委员,乙方经理任第二主任委员,双方各自选出党。政、工、团干部代表,工程技术人员代表、工人代表,甲方8人,乙方9人,共计17人组成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会议,由主任委员召集。工地甲方技术人员负责与乙方工地主任、工区主任工程师、工地代表,每天下班前一小时召开工地碰头会,解决具体问题。省委还组成基本建设检查组,深入施工现场,搞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902
    2016-12-28
  • 作者:李军     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的建立,为吉炭总厂安排下乡知青和城镇待业青年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使广大知青全部抽调回城,有了稳定的工作,为职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     为了使劳动服务公司的工作尽快走上正轨,从1983年1月开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按照(吉炭劳字〔831〕号)文件精神,开始了建章建制工作。     首先,制定了《生产调度会议制度》,从1月10日起,在主管生产副经理主持下,每周召开一次由公司、各分厂、机关科室领导参加的生产调度会议。主意是布置本周生产经营工作,总结上周工作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应该引以为戒的方面,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同时,其它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全面铺开制定,使劳动服务公司的各项工作有制度、有标准、有要求、有总结,做到了有章可循。     1983年3月,煤球厂根据发展的需要,更名为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燃料厂。为扩大生产,更好地为职工解决冬季取暖的问题,使蜂窝煤生产配套企业自筹资金购进see-1型振动筛,煤球产量登上了新台阶。     1983年,吉炭农场在知青全部招工进厂后闲置了起来。吉炭总厂经研究,决定将农场无条件地由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接管,作为劳动服务公司扩大再生产、安排知青的基地。     在吉炭总厂的无私支持和援助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壮大。截止到1983年底,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在岗各类专业干部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公司级领导干部6人、中层干部48人、专业技术干部30人(其中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10人、技术员8人、助理会计师1人、会计员5人)。     在吉炭总厂的安排下,1983年11月18日,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党总支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了吉炭总厂清查经济犯罪会议精神。会议决定成立清查经济犯罪领导小组,组长孙庆,副组长陶玉观。  
    866
    2016-12-27
<1...9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