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今天是:
首页 > 炭园情怀 > 难忘昨天 > 详细内容

创业者的脚步——忆我在201厂初期的那段时光

资讯来源:离退处  发布日期:2018/4/12  点击量:2355

作者:张海成  原201厂309车间工人,现在兰州炭素厂退休


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脚步声,新中国第一根电极厂在美丽的松花江畔破土动工,迫切需要建设人才。

消息传到葫芦岛401厂技工学校,全体学员热血沸腾,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申请书像雪片一样飞来。

难忘的时刻终于来到了。19531228日上午830分,锦西火车站里一片欢腾,自愿赴新中国第一电极厂的技工学校的学员们即将启程。

这一批学员共有14名学员,他们分别是;杨凤鸣、梁少江、雷振元、张海成、高文彬、金玉柱、邢连杰、许振荣、杨克思、王锡交、叶绍明、张秀泉、李九龄、王文志。

一声长鸣,火车呼啸东去,车厢里飞出激昂的歌声,14名建设者告别了可爱的家乡,向着江城飞去。

不到吉林想吉林,来到吉林后了悔。江城虽然山清水秀,可是当时哈达湾施工区却面临吃住两难的问题。可是一想到“好儿女志在四方,干革命四海为家”的豪言壮语;一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我们哪能见难而归啊。明知吉林苦,偏向吉林来!我们的决心不能动摇,就是要在哈达湾安家落户,大干一场。

201厂开工投产,煤气站是“先行官”。1954年,我们这支平均年龄在28岁的创业生力军,创建了309车间的“青年站。”

“青年站”明不虚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青年。生产煤气,更不那么简单,煤气易燃易爆,危险性较高。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这些小青年,学理论不怕难,实践中加油干,从掌握新技术出发,铆足了一股劲,下定决心一定不能给新中国丢脸!

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可在投产时,我们的心情还是有点紧张,唯恐怕出现意外,好在当时有苏联专家“坐阵”,加之大家的共同努力,309煤气发生站,一次试车成功。

而今,回首以往,恍如昨日。我曾身在炭园、也深爱炭园,我曾身在吉林、也深爱吉林。虽如今身在兰州,但每每想起201厂依旧格外亲切,多年来,我始终把输送我的201厂称作“母厂”,当年在母厂的经历和精神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