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炭园情怀 > 吉炭之路
左移动 右移动
企业历程(三十六)
企业历程(三十二)
企业历程(三十一)
企业历程(二十九)
企业历程(二十六)
组建吉炭附属企业总公司(之十八)
我在“二零一”难忘的四年
组建吉炭附属企业总公司(之四)

企业历程(三十六)

部局领导与专家来厂指导工作:     1955年4月14日,苏联有色冶金部对外联络司巴务林、杨申、巴布洛夫等专家,在重工业部基建局宋局长、有色管理局孙副局长、有色冶金设计院靳副院长的陪同下,来厂检查指导工作。冯铭厂长代表工厂汇报了建厂情况。工厂专家组成员、工厂各级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冯铭指出;“201厂的建厂工作,在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关系支持下,工作进展顺利。但,当年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还有少量国外设计施工图纸未到,两千多个设备部件未到等问题。”根据施工情况,提出了继续聘请生产专家和要求苏方提供相关资料等。针对国内、国外制造的设备在供给上存在的问题,苏方代表和部局领导都给予了答复。会上还决定,重工业部在201厂设有工作组,加强对201厂建厂工作的领导。
  • 作者:李军     1986年,在吉林市政府和吉炭总厂的参与下,吉林市江城炭素厂与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的实体联合进展迅速。吉林市经委刘仰义副主任与吉炭总厂李圣华厂长经过多次协商,本着互利双赢的精神,既解决了吉炭劳服公司的能力问题,又解决了江城炭素厂的生产经营困境。     1986年5月17日,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以吉市政发字(86)第15号文件《经营市江城炭素厂与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实体联合问题的批复》批准同意吉林市江城炭素厂(集体所有制)与吉炭劳动服务公司(集体所有制)进行实体联合。联合后,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变,又吉林炭素厂对人、财、物、产、供、销、党、政、工、群统一管理,原江城炭素厂有关债券债务问题一并移交。        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与市江城炭素厂联合后,决定利用原江城炭素厂的场地进行万吨炭素制品的万吨工程建设。1986年6月22日,由市经委刘仰义副主任主持召开了市有关部门领导和吉林炭素厂、吉炭劳动服务公司领导参加的讨论研究协商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与市江城炭素厂实体联合后改建“万吨”炭素厂的总体规划和需要与会部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的商讨会。市经委技改处和联合处、市冶金局、市财政局、昌邑区税务局、工商银行松江办事处的领导参加了会议。     经过协商,与会有关部门对我公司所需帮助解决的问题答复如下:1.年产“万吨”炭素制品的改造项目由市经委尽快制定技术改造项目计划;2.沈阳铝镁设计院应尽快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平面布置图;3.市环卫局、电业局等单位来参加此次会议,今后由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分别到上述单位汇报;4.市税务局对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万吨”改造项目三年免征所得税的文件争取尽早下发;5.根据市政府办公厅(86)35号文件《关于江城炭素厂债权债务一并移交》的精神,吉炭劳服公司于6月15日前将原江城炭素厂在中行的60.3万元贷款一次还清;6.工商银行松江办事处同意原江城炭素厂17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以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名义重新换据并承认其数额;7.对市财政局通过市冶金局对原江城炭素厂的198万元救济款是否免收,得同财政局协商确定;8.工商银行同意将原江城炭素厂79.4万元的专项贷款以旧贷新的方式解决,可于年末还清后重新贷款,贷期2年。     在吉林市政府和吉炭总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万吨工程在吉炭劳服公司轰轰烈烈地展开,开启了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的崭新一页。
    1087
    2017-03-27
  • 进行冬训: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所有基建单位都必须冬季整训。我厂从1952年12月22日开始冬季整训,到1953年1月23日结束。全厂有574人参加整训,主要是学政治,学经济,学技术,全面做好1953年的工作,为新的一年做好各项准备。
    995
    2017-03-20
  • 作者:李军     1986年,随着下乡知青返城力度不断加大,吉炭劳动服务公司以现有的生产能力已经养活不了这么多人。经过与吉炭总厂沟通,需要扩大劳动服务公司的生产能力,解决知青的安置和岗位问题。     扩大生产能力,需要场地和资金。当时,吉林市冶金局下属的吉林市江城炭素厂经营十分困难,市里根据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和横向联合的精神,也想找一家有能力的企业将其合并。在吉林市政府的撮合下,吉炭总厂李圣华厂长与吉林市冶金局多次洽谈,于1986年4月7日最终达成吉林市江城炭素厂与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实行实体联合。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将吉林市江城炭素厂债权债务及全体人员全部接收。1986年5月17日,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以吉林市政办发字(86)第15号文件《关于市江城炭素厂与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实体联合问题的批复》批准同意市江城炭素厂(集体所有制)与吉炭劳动服务公司(集体所有制)进行实体联合。联合后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变,由吉林炭素厂对人、财、物、产、供、销、党、政、工、群统一管理,原江城炭素厂有关债权债务问题一并移交。     1986年4月,为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经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深入市场调研,为吉炭总厂配套的包装材料厂投产试车。为总厂和劳服提供包装电极用的木箱和纸箱,能比从外部采购每年节约50万元费用。1990年,现有的纸箱生产能力已满足不了包装产品的需要,劳服公司自筹资金扩建了400平方米的纸箱车间,解决了生产的需要,同时,为劳服公司增加了新的活力。     1986年5月3日,吉林市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吉林市经发(1986)第75号和吉林市集经发(1986)第18号文件《关于授予1985年“明星”企业“百万富翁”单位先进单位称号的通知》。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新型石墨材料厂被授予1985年吉林市“明星”企业称号;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被授予1985年吉林市“百万富翁”单位称号。  
    933
    2017-03-13
  • 开展“三反”运动和“三点制”竞赛活动 1951年12月1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开展了三反运动。1952年元旦,毛泽东同志又在《元旦祝词》中号召:“我国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1952年,我厂结合三反运动和生活区建设的实际,在厂内开展了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无人负责、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同时建立了技术责任制,工程质量检查制等规章制度。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了“三点制”竞赛活动。即:结合本单位工作任务,制定评比条件,定期在黑板上公布竞赛结果。
    906
    2017-03-03
  • 作者:李军     1985年是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大发展的一年,在吉炭总厂的扶植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紧密围绕为总厂服务、为总厂配套的原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经过公司紧张的筹备,1985年10月1日,由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投资兴建的总面积1600平方米、大小房间31间、设有高中档客房的新宾旅店开张营业,有效地解决了吉炭和劳服公司来往客人的需求,也为哈达湾地区增加了新的服务项目,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使吉炭劳服公司的服务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吉炭劳服公司的职工,大多数都是吉炭总厂的子弟,经过下乡、返城,大多数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很多人都是与父母挤在一起居住。根据吉炭劳服公司的发展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为了解决青年的安居问题,经公司研究决定,拨款兴建职工住宅。经协商,总厂决定把厂宅的一块土地拨给劳服公司建职工住宅。1985年11月,由吉炭劳服公司兴建的2栋职工住宅竣工,126户职工喜迁新居,当时在全市乃至全省劳服系统也是首屈一指,实现了劳服职工安居的梦想。这些都是与吉炭总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分不开。     为了扩大劳服公司的生产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1985年5月,吉炭劳服公司电炭厂进行了扩建改造。对压型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压型工序得到了完善,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压型质量。同时新建了配套系统,实现了配料的自给自足,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1985年,吉炭劳服公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年底,吉炭劳服公司石墨厂投资49.75万元、建筑面积1472平方米的机加车间和造价17.26万元、面积1950平方米的焙烧炉大棚及6台焙烧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至此,吉炭劳服公司围绕吉炭总厂配套生产和服务的基础基本形成,从安置型的企业逐步过渡到生产型、服务型企业。
    883
    2017-02-22
  • 作者:李军     随着发展和知青就业形势的需要,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紧紧围绕吉炭总厂的配套服务,不断开设新的产业和上马为吉炭服务的配套产业。在吉炭总厂的支援和扶持下,吉炭劳服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1985年1月27日,吉林炭素厂以吉炭发(85)6号文件任命李海同志为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     为不断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要,提高劳服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985年2月,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工序到班组、车间,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一切工作都遵循质量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一丝不苟地去做,使全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学、学技术活动的开展。1985年3月,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决定成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3月27日,吉炭劳动服务公司以吉炭劳字(85)第4号文件发出《关于成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通知》,李树林为主任委员,陶玉观、李海、杨文林、刘俊芳为副主任委员,张春生为秘书长。委员会下设工艺、机械、电气、土建、5个小组。     随着哈达湾地区的发展,餐饮服务不完善的矛盾日益突出。1985年5月6日,经吉林市工商局批准,吉炭劳动服务公司迎春园饭店正式开张营业,安排职工16人。迎春园饭店的营业,为哈达湾地区完善服务、推动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管理得当、经营有特色,迎春园饭店成为哈达湾地区的一大特色企业。     根据广开就业门路、围绕吉炭总厂服务的宗旨,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把为总厂配套放在首位,按照总厂的需要,扩大服务能力。1985年7月4日,经吉林市工商局批准,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兰天服装厂开业,安排职工20人。主要是为吉炭总厂加工工作服和劳保产品,兼顾社会服务。     1985年7月,为使松江电极厂得到快速发展,知青劳动服务公司的造血机能,吉林炭素厂办公会议决定将吉林炭素厂306车间的905工段转交给吉炭快递服务公司管理,以知青松江电极厂生产石墨制品的能力,解决了电极厂生产石墨制品的短板。     随着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经吉炭总厂同意,决定建设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综合楼。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投资100万元、总造价111.2万元、建筑面积4723平方米的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办公大楼竣工。1985年8月15日,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机关科室迁入新办公楼办公。这标志着吉炭劳服公司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的支持下,特别是在吉炭总厂的无私援助下,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835
    2017-02-17
  • 第二任厂长到职——     1952年12月30日,东北有色局以(52)色人字1014号文件,调团中央机关人事处处长冯铭就任201厂厂长,刘洪涛调任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基建处处长。
    995
    2017-02-08
  • 第二次地质勘测——     由于第一次厂区地质勘测时,对地下水和土壤试样经有关科研单位分析,地下水有腐蚀性,土壤耐压力较差,苏方决定对厂区进行第二次水文地质勘测。从8月至11月,由东北有色局地质室陈俊等同志负责,按苏联专家提供的地质调查大纲进行。     
    935
    2017-01-11
  • 作者:李军     为了加快劳动服务企业的发展,巩固劳服企业以往取得的成绩,在吉炭总厂的大力扶植、帮助下,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壮大。为了适应劳动服务公司的发展形势,加强劳动服务公司的领导力量,1984年2月13日,吉林炭素厂抽调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组成了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任领导班子。     1984年2月13日,吉林炭素厂以[吉炭发(84)6号文件]任命:李树林同志为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     根据新领导班子的谋划和安排职工的需要,1984年6月12日,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扩大劳服的生产能力,解决知青的就业岗位问题。为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劳服生产能力,解决知青就业,决定依附吉炭总厂优势,利用总厂资源、技术,成立吉林松江电极厂。     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对职工生产技术的要求也随之加大,为了加强对新工人的培养和使用,1984年6月12日,根据[劳动人事部(83)第46号文件]及[吉林省劳动局(83)7号文件]、[吉林市劳动局(83)1号文件]《关于颁发工人技术考核的暂行条例》通知精神,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了技术考核领导小组,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学技术、通职能、精通本职工作的大练兵活动,并对全体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技术考核。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学技术、懂技术、懂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为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尖子、骨干,是广大职工提高了岗位技能。     为了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增强企业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吉炭劳动服务公司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党委给吉林市委组织部提交了《关于建立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党的委员会的请示》。1984年8月6日,中共吉炭党委以[中共吉炭发(84)第25号文件]转发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关于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建立党委请示报告的批复》,同意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党委,隶属吉林炭素厂党委领导。     1984年10月4日,中共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第一次党代会召开。选举了孙庆、杨文林、李树林、刘俊芳、于德生、周兰坤、边人权7名同志为中共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孙庆同志任党委书记,杨文林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同时选举产生了吉林炭素厂劳动服务公司第一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吉炭劳动服务公司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于德生、徐化良、车永奎、边人权、邵素文5名同志组成,于德生同志任纪检委书记。     到1984年底,吉炭劳动服务公司得到了吉炭总厂和广大职工的全力支持,已经由79年的3厂2队发展为拥有16个基层党委,14个党支部,115名党员,职工总数达到2549人,集农、工、商、餐饮、托幼为一体的大型劳动服务企业。  
    921
    2017-01-03
  • 甲(中)乙(俄)双方组成工程管理委员会——     建设生活区之初,由于甲乙双方缺乏经验,工作很不协调。虽然双方曾经建立过联合指挥部及联合办公室一类的联合指挥机构,但仍然有些矛盾不好解决。     省、市委对此非常重视,在省委书记富振生和市委秘书长闫建富的主持下,于1952年8月18日,甲乙双方成立了工程管理委员会,召开了0650(201厂)工地第一次工程管理委员会并通过了决议。     决议规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甲方厂长任第一主任委员,乙方经理任第二主任委员,双方各自选出党。政、工、团干部代表,工程技术人员代表、工人代表,甲方8人,乙方9人,共计17人组成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会议,由主任委员召集。工地甲方技术人员负责与乙方工地主任、工区主任工程师、工地代表,每天下班前一小时召开工地碰头会,解决具体问题。省委还组成基本建设检查组,深入施工现场,搞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892
    2016-12-28
<1...7 8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