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炭园情怀 > 吉炭之路
左移动 右移动
企业历程(三十六)
企业历程(三十二)
企业历程(三十一)
企业历程(二十九)
企业历程(二十六)
组建吉炭附属企业总公司(之十八)
我在“二零一”难忘的四年
组建吉炭附属企业总公司(之四)

企业历程(三十六)

部局领导与专家来厂指导工作:     1955年4月14日,苏联有色冶金部对外联络司巴务林、杨申、巴布洛夫等专家,在重工业部基建局宋局长、有色管理局孙副局长、有色冶金设计院靳副院长的陪同下,来厂检查指导工作。冯铭厂长代表工厂汇报了建厂情况。工厂专家组成员、工厂各级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冯铭指出;“201厂的建厂工作,在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关系支持下,工作进展顺利。但,当年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还有少量国外设计施工图纸未到,两千多个设备部件未到等问题。”根据施工情况,提出了继续聘请生产专家和要求苏方提供相关资料等。针对国内、国外制造的设备在供给上存在的问题,苏方代表和部局领导都给予了答复。会上还决定,重工业部在201厂设有工作组,加强对201厂建厂工作的领导。
  • 确定规模 委托设计---------     1950年11月,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编制出《吉林电极工厂建设计划任务书》。     任务书中拟定工厂的生产能力:年总产量9220吨。其中,石墨化电极2600吨;直径75cm电极2500吨;电解铝用底部炭块及侧块3120吨;电极糊1000吨。     同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呈请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了《吉林电极厂的建设任务书》。     1951年1月向苏方交付了建设任务书,正式委托前苏联有色冶金部设计管理总局国立铝镁及电极工厂设计公司国立制造设计公司莫斯科分公司进行设计。       苏联重工业建设部土建设计管理总局国立工业建筑设计院基辅分院,苏联重工业部建设部电气安装企业公司西北电气安装公司列宁格勒设计构造管理局参与了技术设计工作。
    1052
    2016-09-08
  • 选择厂址进行勘测——     1950年9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有色工业管理局派专员沿吉林市松花江两岸踏查了江南,江北,七家子,乌拉街等地,最后确定吉林市哈达湾一个叫八晌地的伪满酒精厂旧址及附属300米(现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公司小五楼)的地方为厂址,吉长铁路沿厂区东北角通过。交通堪称方便,酒精厂遗留下来的小五楼和两栋未完工的砖房已遭严重破坏,但经过修复后尚可使用。     9月28日,(前)苏联专家提出吉林电极厂测量勘查工作提纲。     10月5日,东北有色局设计处与抚顺301厂(前)苏联专家等又一次来吉林踏堪厂址。     10月14日,吉林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局拨给电极厂用地。     从1950年10月15日到1951年1月,由(前)苏联设计公司通过(前)苏联驻我国商务代表指定抚顺301厂(前)苏联专家提出工程调查提纲,进行第一次厂区水文地址勘测,并写出地址勘测报告书。     
    1124
    2016-08-25
  • 中苏双方签订合同——     一九五零年四月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及中国进出口公司与(前)苏联有色冶金工业部和全苏出入口合同在莫斯科签订了第013650123号合同,从此确定了援建吉林电极工厂的有关事项。     从一九五零年七月二十四日到九月十四日,苏方根据013650132号、00573号和081578号合同规定,先后派结构总工程师法斯托维茨、技术员日夫诺夫特依、结构工程师马宁、总工程师沙姆科、测量工程师郭俩切夫、设计主任工程师等十余名专家来华收集设计原始资料、协助勘测、选择厂址,商定设计划任务书。
    1049
    2016-08-11
  • 作者:陈继先     成为历史记忆的“小五楼”     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更替,古老“八垧地”内伪满时期的酒精车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古旧的“小五楼”被钢铁结构的厂房所代替,终有一日它们只会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那为什么历经七十余载、改造多次的“小五楼”至今,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能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呢?     我想不仅是因为它仍被吉林炭素厂的三零七车间始终沿用,更因为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铭刻了几代吉炭人的开疆拓土、蓬勃发展、奋勇向前、创新发展的足迹,记录了老一辈工人阶级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的伟大贡献!     历史只能描述过去,但我们仍将铭记于心;传统虽然在逐渐消亡,但我们仍须传承发扬!     新一代的吉炭人一定会站在老一代先驱者所开拓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1160
    2016-08-10
  • 作者:陈继先 “小五楼”作用与用途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正式委托(前)苏联有色冶金部设计管理总局国立铝镁及电极工厂设计公司对吉林炭素厂开展设计并筹划建设。 随着设计、筹建机构的成立,原有的“小五楼”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了出来。虽然当时的“小五楼”看上去破旧不堪,但它仍是万顷地上唯有的一棵“独苗”,于是它便有了大作用。 一九五二年一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决定将原东北有色局吉林办事处(现地址为吉林市南京路郊区银行办事处) 改为吉林二零一厂吉林市办事处。苗维政同志任办事处主任,负责建厂筹备工作。他上任后立即着手修缮原酒精厂内的“小五楼”,将其改造成办公室和宿舍。 至此“小五楼”为当时加快建厂第一次发挥出了它的作用。 随着厂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九五五年十月十五日,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让全体吉炭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就是二零一建厂的纪念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根电极诞生的日子! 在逐渐生产出号称当时四大类产品后,顽强的炭素人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辛,短时间内便研制开发出包括:石墨制品、炭素电极、铝电解槽用的底、侧炭块和糊类、阳极糊等七类品种产品,结束了中国完全依赖从国外进口炭素制品的耻辱历史。 同时,为了推进生产效率,厂内在西北角简易平房成立了一支以机修为主的钢铁的队伍,那就是当时被称为四车间的吉炭机修车间。 而随着机修车间规模的不断扩大,厂筹备处经与苏联土建专家协商最后决定以伪满时期的日本酒精厂旧址为中心,扩建吉炭机修车间。 于是乎酒精厂“小五楼”又一次发挥了它的作用。 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小五楼”的各层都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层作为休息室;二层作为会议室、生产工艺室;三层作为车间主任、书记办公室;四层作为资料档案室;五层则作为仓库。 直至一九六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厂内结合当时实际,决定将生产车间、辅助车间重新调整改称代号,原有的四车间(机修车间)正式改名为“三零七”车间。 “小五楼”与地下结构 一九七零年年末,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全国上下积极组织备战。 当时按照上级指示,以企业、家庭为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挖防空洞、挖地道等活动,家家窗户上也必须用牛皮纸糊成米字型,其作用正是为了减少敌国杀伤力武器所造成的破坏。当年工厂最少也要一个月拉响一次“一声长、三声短”的备战演习防空警报,而老百姓在听到警报后,不管在哪里都必须就近隐入“防空地道”中去,并使用其时随身携带的三件简易防毒工具(口罩、毛巾、水)予以自救。 在这样的背景下,厂内的“小五楼”也自然进行了改造。在工人们的修整下,它的左下角增加了一个新功能——“防御炮楼”掩体。掩体呈立体圆形近四米直径,高800mm,通体由钢筋水泥筑成,墙体上平均开有五个扇形射击孔。此外,其内部还与各单位的地道网连接。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小五楼”内的人可以掩体立即隐入地下结构,通过原三一零车间的地道,可以南向去往中央马路,直至总厂办公室;西向去往厂老西门车队,直至西北角铁合金十车间,最终抵达山洞。当时地道内综合设施较为齐全,也是那个时代特有代表性的产物之一。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掩体和地道要么闲置、要么弃用,从未发挥出它们的实际作用,而居民家的“地道掩体”则逐渐转换身份成了东北居民各家各户常用的菜窖。每年到秋天,家家都用它储秋菜,里边冬暖夏凉,随时可用。 至今,这种在地下挖了深坑,多半是“半块砖”砌了又起的拱型,底下用上面打上水泥,最上层再添半尺厚的土层的“永久窖”在许多老平房中依然可见,但“小五楼”左下角的“防御炮楼”掩体却早已失去了它的价值,剩下的仅是人们对那个对特殊年代的记忆。
    1609
    2016-08-08
  • 作者:陈继先 “小五楼”的由来 “小五楼”这座老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它历经了70载风雨,幸存于世,陈列于吉林炭素厂院内,一直在延用至今,属历史文物级建筑。 “小五楼”所在地,从北哈达湾起南至西河通,西至西沙河子,东到哈达湾火车站、水泥厂。就在这块土地上,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就被当地人称为“八垧地”。而本文就是详细介绍由“八垧地”上这座废弃了的酒精厂——“小五楼”所引发出的一串串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最早的“八垧地”是一片荒无人烟荒草甸地。这块地域绝大部分还没被开垦,地广人稀,地域广袤,杂草葳蕤。只有废弃了的酒精厂的残存建筑在漠漠风沙中茕茕孑立。抬眼望去,荒塚裸骨,弥面风沙,给人一种旷寂怆然之感。西北,几缕烟岚从低矮的茅草房上漂浮升起,象伸出一只企盼的手臂,渴望着创业者的到来。 在伪满时期“八垧地”上更是乱作一团,这一带经常闹“胡子、“棒子手”,是响马出入的地方。马贼和盗匪猖獗,经常发生枪杀掠夺案件。日本鬼子曾在“八垧地”的北部先建起一座用沥青浸“道木”的所谓“防腐厂”,并奴役中国人为其工作,制造架设吉长铁路的铺路枕木。(这个厂的位置就在现今的吉林铁合金厂的院内)而后,又在现今吉林炭素厂院内后部建起了一个酒精厂,主要为日军制造化学武器加工附属品,它就是现存的“小五楼”。而这正是日寇企图长期掠夺中国资源的真实写照。 当初的“八垧地”“小五楼”也曾是战争争夺的主战场。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光复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部队占领了“八垧地”,但仅划分了管辖权,并未对“八垧地”和“小五楼”进行改造。 一九四七年秋天,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开始攻打吉林市。占据在吉林市的国民党不肯投降,先后将哈达湾内的几个工厂都停了工,利用厂区厂房开展坚守。(当时的水泥厂,就是国民党不对所谓的“防军炮台”)此后,八路军连续三次攻打,守不住的国民党部队又连续增兵,双方开始了拉锯战。 在八路军开展第六次攻打时,国民党部队仍未放弃抵抗,竟然从市内开来一列火车,上面设有大炮、机枪等诸多重型武器。于是双方又经过了数个昼夜的激战,八路军攻下了“八垧地”和火车站,而所谓的“防军炮台”自然也垮塌了。随着后来铁路被炸毁,国民党部队的火车再也无法前行,国民党部队逐渐溃败,最后“八垧地”这块土地终于被解放了。 如今的“小五楼”虽然破旧残缺,却也是当时“八垧地”中最鹤立鸡群,显赫一时的建筑,而今看来,它的基本结构在当时来说也是比较先进的:楼外形平面呈梯形,楼顶上层加高一圈800 mm高的女儿墙式建筑,墙东北角设有五米高的避雷针。整座楼体基本为正方形,楼高五层,砖木结构,墙厚800mm,外墙用水泥抹灰,采用抓面方式建成,顶层和厕面安置有泄水管,至今仍比较完好。楼内设有较为狭窄的螺旋式楼梯,除一层外,每层南侧开有三扇窗户,北侧开有三扇窗户,内置房间为东西两侧,结构为凹字形,格局南北通透,房间内铺设地板、上下镶嵌高规格角线,上下水管均为铸造管,具有典型的日本风格。可以说,在战争时期这座建筑就是典型的军事堡垒。 是谁发现了“小五楼” 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刚成立。党中央和政务为了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决定在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建立一个完整的铝工业系统。当时,这个铝工业系统被作为军事系统而筹建,因此这个系统内所属的工厂,被列为保密厂和一级人民防空工厂,成为了建国之初、国家最早考虑的三十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而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其实起初国家原拟定在抚顺建立全部厂区,后因美朝战争爆发,不得不将原规划一分为三:制铝厂仍建在抚顺,代号“三零一”厂;而制造铝工业生产所用的底、侧块和阳极糊的工厂则选建在吉林,代号“二零一”厂;制造模压飞机零件的工厂则选建在哈尔滨,代号“一零一”厂。而建在吉林的“二零一”厂在提出设计计划任务书时,也被称作“吉林电极工厂”。 此后,一九五零年四月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及中国技术进口公司与(前)苏联有色冶金工业部和全苏出入口公司,在莫斯科签订了第013650132号合同,确定了苏方参与我国援建吉林电极工厂的有关事宜。 而“小五楼”就是这时被发现的。 “小五楼”这座老建筑,于一九五零年九月,由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派专员,在省、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沿松江两岸踏勘了江南、江北、七家子、永吉乌拉街等处时发现的。 一经发现,各方专家立即确认在俗称“八垧地”有几点非常适合建厂的得天独厚条件:一、吉长铁路紧沿厂区东北角通过,而该铁路所属的哈达湾车站距拟建厂地仅三百米,由车站停车线及铁路专用线,沿厂区北面延伸入厂,经过西北折回而向西,形成道岔两股,总共长度一千三百米,交通极为便利。二、拟建厂地临近松花江边,水源充沛,再加上吉林原有的丰满电站,有充足的电力供应。 此后,各方专家还对伪满时期就已建成的酒精厂所遗留下的一座“小五楼”和两栋未完工的砖房,进行了修缮,后投入使用。至此,正式将吉林市哈达湾伪满酒精厂旧址及其附近俗称“八垧地”的地方选为厂址,这才有了后来的吉林炭素厂。 “小五楼”这座老建筑,当时借力于地貌环境得以留存,也正是有了它所内涵的年代底蕴,吉林炭素厂才被选在了这里建成。
    1797
    2016-08-05
  •     在吉林市,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在哈达湾有个“八垧地”的地方。故称从北哈达湾起南至西河通,西至西沙河子,东到哈达湾车站、水泥厂,前中华民国时期在当地就以得名。     “八垧地”上,除部分被开垦外,其余大部分还都是草地。说也可怜,多少年来“八垧地”上连一所茅屋都没出现过。所出现的就是在我厂独身宿舍西面有个“万人坑”。不知有多少受冤屈受压迫的人屈死在这里。离“万人坑”东北不远的地方就是一片坟墓地。当地只有一条大道由北哈达湾穿过坟墓地的西北部,过我厂的独身宿舍的南端直奔玄天岭。这里很少看到一些车马和行人来往。紧接着坟墓地的东部是一片被开垦的杂地。     在伪满时期“八垧地”上就更乱了,这一带经常闹“胡子”、“棒子手”,时常发生案件。日本鬼子在“八垧地”的北部建立一个用沥青浸“道木”的所谓“防腐厂”。这个厂就在今天铁合金的院内;在我厂四车间和中央压缩空气站的附近,建立了一个酒精厂。随着该厂的建设又出现了一条新的大道,从酒精厂门前过水泥厂的西部通道了哈达湾。 “八垧地”当年也是战场。“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又开始统治了“八垧地”。几年的时光过去了,“八垧地”照样还是一成不变;一九四七年秋天八路军攻打吉林,占据吉林的国民党不肯投降、把哈达湾的几个工厂都闹停工了。水泥厂就成了所谓“防军炮台”,八路军一次、二次、三次……攻打。这些蒋兵实在守不住了就连续的增加兵力,在第六次攻打时,国民党从市内开来一列火车,上面设有大炮、机枪。这时八路军已经占领了“八垧地”和火车站,就连所谓的“防军炮台”也被占领了。火车不敢再前进,车道也给炸翻了,机车就这样载着国民党兵逃跑了。“八垧地”、火车站,西河通、哈达湾……就这样解放了。     一九五四年春,一声炮响揭开了“八垧地”千年沉睡的泥土。在吉林电极厂的厂(代号二○一厂)历上已记上:年轻的吉林电极厂在八垧地上诞生了!
    1354
    2016-08-04
  • 建厂意向——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党中央、政务院决定在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建立一个完整的铝工业系统,在吉林兴建为制铝工业生产底块、侧块和阳极糊的工厂,这个系统所属的工厂被列为保密厂和人民防空工厂,代号为二零一厂。     为了适应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在审查初步设计方案时,增加了石墨电极的产量,减少了底、侧块的产量,在提出设计计划任务书时,被称作吉林电极工厂,1950年,开始筹建。     
    1155
    2016-08-01
<1...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