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今天是:
首页 > 炭园情怀 > 难忘昨天 > 详细内容

吉炭的回顾与展望

资讯来源:离退休管理处  发布日期:2016/8/2  点击量:1763
作者:时任吉林炭素厂厂长,著名炭素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圣华

一九五二年,一批批开拓者来到吉林市哈达湾南侧的一块荒凉土地上。经过几年的建设,一片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地矗立在人们的眼前。这个于一九五五年秋季建成投产的二零一厂(吉林炭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建设的156个项目之一。这座由前苏联设计并提供重要设备的炭素厂的建成,结束了我国炭素制品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开创了我国炭素制品生产的新纪元。建厂初期,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以顽强的斗志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很快地掌握了现代化炭素生产技术与管理,在较短的时间生产出石墨电极、石墨阳极、铝电解槽用炭块、阳极糊及电极糊等五类炭素制品。产品质量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较高水平。

在第二个及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吉炭继续投资扩建,新建了军工石墨车间、电极糊车间、研究所以及相应的配套项目。到一九六六年末,全厂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六万多吨,比投产初期提高了两倍。从五八年起,石墨电极开始出口,产品运销到北非及西欧。在此期间,吉炭的工程技术人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研制成功了许多新产品,如水银整流器用石墨阳极、炼铁高炉用内衬炭块、核反应堆用高纯石墨、火箭技术用高强石墨等,为发展我国冶金工业及国防工业作出了贡献。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吉炭还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雄厚的人力资源支援了兰州炭素厂及其它各地炭素厂的建厂与生产。

在十年“文革”期间,吉炭大批干部与知识分子无例外的受到了冲击,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及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但吉炭许多有觉悟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怀着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在困难的条件下曲折前行。经过几年的努力,年产炭素制品增长到十万吨,占全国炭素制品总生产能力的40%以上。在研制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及试制新产品方面继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设计和建造了煅烧延迟焦的逆流式缶式煅烧炉,研制成功了生产大规格炭素制品的振动成型机组,自主设计和制造了大功率直流石墨化机组等项目,使我国的炭素工业生产技术迈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吉炭开始了等静压成型、高压浸渍等新工艺的研究,以及炭纤维、耐氧化涂层电极、炭质人造骨等新产品的研制。并在一九七八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有八项科技成果受到了表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炭坚决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工厂生产形势蒸蒸日上,对国家贡献年年增加,职工的生活福利也逐年提高。

按照国家经济建设总体方针,吉炭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以产品换代为主要内容,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技术改造计划,从一九八四年起到二零零五年的近二十年中,吉炭对一系列工序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增加了硬沥青溶化,载热体加热、二次焙烧、高压浸渍等新工序,并先后从国外引进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炭素生产技术和设备(如引进现代化的高压浸渍二次焙烧、电极加工组合机床、接头加工线以及艾力许混捏设备等)。这些项目完成后,吉炭不但可以大批量的生产高功率或超高功率电炉用优质石墨电极,而且石墨电极的年生产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1/3左右。

吉炭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不断扩大新品种,如高导热、高耐磨、大尺寸的高炉炭块、各类高纯、高强、高密特种石墨,以满足冶金及军工各行业的发展需要。炭纤维制品的生产从“中国试验”规模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提高了质量与产量,使炭纤维这一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工程材料,为更多的行业所采用。各种生物工程用炭素材料(炭质心脏瓣膜、炭质人造骨、炭纤维人工血管及人工肌腿)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今,吉炭从投产到现在,已经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老一代吉炭人已将接力棒传给了第三代吉炭人。看到吉炭的发展,我们老一代吉炭人倍感欣慰。

辉煌已成为过去,吉炭人将进入“新的创业”模式。我坚信,吉炭人将不辱使命,实现新跨越,吉炭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