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今天是:
首页 > 炭园情怀 > 难忘昨天 > 详细内容

难忘建厂初期的那些事

资讯来源:离退休管理处  发布日期:2016/12/20  点击量:1993

作者:周诚斋

(原炭素厂副厂长、总工程师,离休干部,现已辞世)


如今,吉林炭素厂已经走过了近60个年头。60年来,他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吉炭历史的见证人,看到企业今天的发展和变化,抚今追昔,往事迭印交织,感慨系之。

吉林炭素厂从1951年搜集资料、选定厂址,到195510月投入正常运行,仅用了四年时间。而其中,从破土动工到试车生产更是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建设速度令人惊叹,建设质量标准优异,出厂产品也属一流。这样一个现代化企业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我国炭素工业发展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工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兴奋之余,我的体会十分深刻:

第一,炭素厂的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吉林炭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得到了省、市领导的热切关心和重视。市委书记辛程曾于1954417日向全市人民发出“支援重点工程”的号召,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共鸣。从勘察厂址、施工到投产,省、市领导和各级同志们经常亲临现场检查指导。期间曾有一次由于水文地址资料没有及时提出,影响了苏方的设计,省领导立即直接向中央反映情况,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此外,当时市委还组织了由市委工业部、市总工会、团市委组成的工作组,长期派驻我厂指导工作。工作组的同志们经常深入工地了解情况、检查督促,协调有关部门一定要按期完成工作任务,争取早日投产。

现在回想起来,我厂工程建设的速度快、质量好,离不开全市人民和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无论厂内的工作人员走到哪里,只要一说201厂的,就会得立即到协助,使我们感到了一种由衷的欣慰。

第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只要是工作需要,任何困难都能克服。那时乙方单位负责施工,甲方单位负责包料。在秋雨连绵的季节中,有的同志露天作业,冒着风吹雨淋,不计较劳动保护;连夜加工木材,没有一个抱怨加班辛苦的。当时大家都有一个信念: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建设自己的工厂倍感光荣,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他们犹如猛虎添翼,干起活来浑身是劲,有的甚至都放弃了休息日,也要到车间来看一看。记得有一天下午,马上就到了机关下班时间,专用线来了一车水泥。机关干部在听到消息后都没有回家,全部自觉地帮助卸水泥。连老红军李益仁也一直坚持到卸完才回家,当晚有的同志累得连床都上不去,可是第二天却仍出现在工厂的工地上继续工作。

那时,施工现场上木材堆积如山、砖垛鳞次栉比,但从未有人动一草一木,也从没发生过丢失现象。投入试车生产时,(前)苏联专家最多达三十七人,他们既热心又严厉,不仅热心地帮助我们,同时手把手地教工人们如何操作,百教不烦直到工人们学会为止。此外,他们还与厂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起草、制定各类生产规程和制度,直到现在,我们所应用的有些技术规程、检查规程、操作规程仍沿用着当时的条款。而此后几十年的生产实践也足以证明,我们与苏方专家和人民的友谊是真诚的、伟大的。

在我厂试生产时,国家冶金部作出指示,要求生产必须实现三出:既,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现在,回顾吉炭几十年的光辉历程,我可以说,我们做到了。原设计年产炭素制品两万多吨,现在早已实现了十万多吨,比原设计增产五倍之多;原设计产品为四大品种,现已经达到三十多个品种,有许多产品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此外还生产了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石墨和碳纤维制品,广泛用于医疗卫生、医疗和航天、国防建设。

后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炭素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为此,我们还援建了兰州炭素厂,同时支援了国内各兄弟的炭素厂。许多厂子都是在我厂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之上投入建成的,有的甚至从厂领导、管理部门到生产一线都是从我厂输出的人才和骨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炭素行业的飞速发展。

60多年来,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光辉理论过程。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们大胆地进行了技术革新和改造,发明了凉料机,把工人从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要知道当时连(前)苏联都没有解决凉料机械化的问题,而我们则依靠勤劳的智慧,在短短几年间就创造了历史。后来我们又先后进行了微机配料改造、三组大直流石墨化改造,引进了高压浸渍、电极加工自动化机床等先进设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创举。

60年,吉炭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吉炭历史发展的见证人,我深深地为吉炭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